板烧琪露诺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共享小说网gxxs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panzer-4型坦克(德语全称为:panzerkampfwageniv),为纳粹德国二战中生成的一种中型坦克,大陆常称为四号坦克。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,并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。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能满足二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,四号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,并且有较大的改良空间,而被改造成主力突击坦克供给装甲师使用。二战期间,四号坦克先后生成过多种用途的改型战车,包括突击炮、自行反坦克炮、弹药运送车、架桥坦克等。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样的用途,被德军士兵昵称为“军马”。
生产厂商
克虏伯
车型尺寸
7.02米*2.88米*2.68米(长宽高)
引擎类型
迈巴赫12缸汽油引擎
最高时速
42公里/小时(公路);16公里/小时(越野)
车身重量
25吨(h型)
装甲厚度
80毫米/10°(h型正面)
主战武器
75毫米48倍径坦克炮
最大行程
200公里
服役时间
1936年~1945年
总产量
约9200辆
发展沿革编辑
一战结束后,德国被迫签订《凡尔赛合约》,条约对德**备发展进行了严格限制,明确规定德军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、装甲车等重型武器装备,并成立协约国监督委员会以监督军事条款的实施。[1]?
但1920年代中期,德**方就已察觉到未来建立装甲部队的需求,德军机动兵总司令部参谋海因茨·古德里安于1930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。[2]?1934年1月,德军陆军武器署提出了由三号与四号两种坦克搭配组成装甲部队,前者作为主力,而后者则定位为支援型坦克。除了主炮之外,四号坦克皆与三号坦克相似,同样有五名乘员,并配搭无线电系统以便于沟通,同时总重量限制在24吨左右。
为规避条约,四号坦克最初研发时有着“中型拖拉机”的代号,后来德军改以“营长用车”为代号继续研发。1934年年底,陆军武器署交予克虏伯、莱茵金属及man开发。虽然当时流行多炮塔坦克,但它们仅设计了几款单炮塔坦克。
莱茵金属交付的原型车重约18吨,并配备320马力的引擎,最高时速为30千米/小时。原型的引擎舱位于车身后方。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处于坦克左前及右前方,无线电操作员同时兼任机枪手。炮塔方面,坦克指挥官坐在车顶舱口下方,而炮手位于炮膛左边及装载机右边。炮塔比底盘中心线向左偏移了66.5毫米,而引擎则向右移动152.4毫米,以清除扭矩轴与转动炮塔的电动马达间的阻隔物,同时让扭矩轴连接到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之间的变速箱。由于非对称布局,坦克右侧留有大量空位,这里后来用于放置弹药柜。陆军武器署后来要求悬挂系统使用新设计的扭力杆,以允许负重轮能垂直偏转得更大,借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员的舒适性。但后来,由于对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,陆军武器署放弃使用扭力杆,改以技术成熟的弹簧式悬挂。1935至36年,所有原型经过各种测试后,陆军武器署最终选择克虏伯公司的方案,并赋予编号“第622号试验车”(versuchskraftfahrzeug622,简称“vs.kfz.622”),指定由其进行生产,1937年10月,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开始生产四号坦克。四号坦克即成为德国于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。
基本信息
生产装备
克虏伯于马德堡开始生产四号坦克a型。然而,四号坦克却没有像三号坦克般有大量不同生产商,因此1941年底前马格德堡成为四号坦克唯一一座生产基地。下图为四号坦克的产量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